赞可夫给今天的教师什么启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9-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就会萎缩和退化。赞可夫提倡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身为一线教师,每天面对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会感觉自己眼界越来越窄,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却越来越多。教师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静下心来思考,我决定从教育经典中去寻找前进的方向。于是,我重新捧起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

    不排斥让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赞可夫说:“我们的孩子从上一年级起,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我们的学生,哪怕是幼儿园的孩子,每天都在埋头做作业,可考试成绩却并不理想。”“我们的学校拼命加课,老师拼命补课,可是学校的学困生却越来越多。”“我们培养的学生主要关注的是他们的智力发展,而忽视甚至忽略了他们意志、情感等个性特征的发展。”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赞可夫所列举的种种教育问题,在半个世纪后,依然在不同程度上让教师感到棘手。

    赞可夫对症下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他制订的实验小学教学计划,从一年级起就单独开设“自然常识”和“地理”,把许多现代科技的概念以浅近的方式讲给儿童。从二年级起增设“历史”课,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他认为教学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不要使他“营养不良”。在他的实验班里,已经取消了原来意义上所说的“复习”,他主张“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性”。所谓知识的广度,也意味着不要孤立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在有机的联系中掌握概念,使知识纳入一个广泛而严整的体系。让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充分发挥主动性,同时,让学生多读点课外书,开阔视野,多参加点科技活动,多搞一些参观旅行,多实践,多交谈,多争论,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能学以致用,在自我建构和社会实践中,交际能力、合作意识、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得到较好的发展,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

    赞可夫还准确地阐述了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他说:“小学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应当是使儿童初步地认识周围世界(给儿童一幅世界的略图),满足他们的旺盛的求知欲,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赞可夫并不排斥让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他认为,这些正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有力手段。

    怎样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针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赞可夫提出的方法就更具体明确:第一,尽量设法减轻有学习困难学生的思想负担;第二,逐步使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树立信心;第三,利用一切机会引导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观察事物;第四,对待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性急;第五,吸引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

    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教育的短板,如何使他们进步,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赞可夫的这些建议,在今天看来,仍旧是转化有学习困难学生的一剂良药。

    在不断促进学生积极发展方面,赞可夫说:“教学不应当停留在第一发展水平,不应当原地踏步(例如叫儿童反复演算他们早已掌握的20以内的加法题)。教学应当依靠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心理过程,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自己努力思考,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级。”赞可夫认为,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就会萎缩和退化。他提倡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语文课上怎样体会母语的丰富多彩

    对语文教学改革,赞可夫尤其重视。他强调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着重促进儿童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在这方面有许多真知灼见。比如,对教师用同义词来解释或替换课文中的某一个生词的做法,他认为是不合理的,因为用学生熟悉的一个词去“等同”或替换某个生词,正好抹杀了那个词的特有色彩,不能使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也没有使学生的词汇量有所增加。其实,课本里选的著名作家作品,每个词都是千锤百炼、无法取代的,用任何一个同义词去替代它,都会使原句黯然失色。赞可夫说,应当使学生从原作的思想、形象角度去体会作者使用某个词语的深远含义,而不要采取简单化的做法,这是学习母语的重要观点。

    半个世纪前的赞可夫就在他的实验教学的原则中阐述了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即“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既理解知识的本身,也理解知识是怎样学到的。强调“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注意探索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合理的学习方法。赞可夫认为,要充实教学内容、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加教学时间,这种偏见已经被打破了。

    读罢《和教师的谈话》,我深感,对今天的教师来说,赞可夫的教育思想依然实用。当然,这是源于他对学校教育真切的观察和深入的探索,他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这一课题的研究经历了20年时间,其理论著作是以长期教育改革的科学实验作为坚实基础的。在《和教师的谈话》这部教育经典里,我重新树立起了信心。

    (作者:尤静,单位:安徽省蚌埠铁路第二小学)